东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东阿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的通知
农业、林业、水利
11371524MB280546XW/2024-45328873
东政办发〔2024〕2号
东阿县政府办公室
2024-03-22
2024-03-22
有效

东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东阿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的通知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东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东阿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

《东阿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此文件公开发布)

 

 

东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3月22日

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现状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三)面临形势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1.加强耕地数量质量保护

2.加快优良品种选育推广

3.推动粮食规模连片经营

(二)提升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

1.培育壮大产业主体

2.发展特色粮食加工

3.打造健康主食产业

4.加强粮食产销合作

5.做响东阿粮食品牌

(三)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1.发展种养循环经济

2.推进食药产业融合

3.促进“粮+旅”深度发展

(四)加强产业支撑能力建设

1.推动仓储设施现代化升级

2.提升产后收购服务水平

3.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4.强化科技人才队伍支撑

5.促进全链条节粮减损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2.完善支持政策

3.强化服务保障

4.推动规划落实

 

 

 

 

 

 

 

前  

 

东阿地处鲁西平原、黄河之滨,优越的自然禀赋和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质高产的“东阿小麦”,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加快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东阿县立足实际,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对接《山东省“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聊城市“十四五”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东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规划,制定《东阿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东阿县粮食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规划期:2023年-2027年。

 

 

 


一、发展环境

(一)现状成效

1.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扎实推进

东阿县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严格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根据省、市粮食安全考核工作要求,制定《中共东阿县委常委会及其成员粮食安全工作职责清单》及《县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工作职责清单》,明确部门责任,强化工作举措,构建了党政负总责、部门抓落实、生产保底线、储备保供应、流通保平衡的粮食安全责任体系,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5万亩,2023年粮食产量50.3461万吨,县级粮油储备达10650吨,全县粮食供给得到有效保证。

2.优质粮食生产初见成效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不断加强产业带动和科技示范创新,借助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基层农技推广等项目实施,集成推广了病虫害统防统治、节水灌溉等一批适应粮食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建设小麦“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玉米高效缓释肥集成示范区及配套工程,共建设绿色粮食生产基地16.5万亩,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品质有所提升。

3.粮食产业特色逐步显现

借助沿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优势、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东阿县深入挖掘粮食产业特色,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工程,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开发出石磨面粉、阿胶馒头、驴肉包等一系列特色主食产品;不断加强粮油品牌建设,挖掘东阿粮油品牌文化,多渠道宣传东阿粮油产品,东阿县房奇大米专业合作社、东阿县绣青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山东东阿酒厂成功进入“聊·胜一筹!”品牌授权使用单位,宜业富民的特色粮食产业优势初现。

4.粮食产业支撑基础不断夯实

依托好粮油示范企业,搭建集仓储、烘干、收购、智能配肥、统防统治、农民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运作新模式,配置粮食烘干设施,提供小麦、玉米等烘干、存储服务,有效减少粮食损耗、提升粮食品质;粮食仓储设施日益完善,安装粮情测控、粮库监控系统,实现粮库动态远程监管、信息互通互享;粮食应急保障水平有效提升,制定《东阿县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建设了一批粮油应急加工网点、应急储运网点、应急供应网点、价格监测点,在全市粮食保供稳价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问题

1.优质粮食供给不足

小麦现有品种日渐退化,新品种选育稍显落后,现有品种在满足优质、高端、特色加工需求方面尚有差距,小麦生产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并未得到有效发挥;粮食种植缺乏有效引导,种植品种较多、较杂,导致收购质量参差不齐,优质不优价问题突出;规模经营有“规模”无“集约”,土地流转不连片、不集中,优质粮食种植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小、成本高,质量数量优势不明显。

2.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粮食产业规模较小,产业主体小、散、弱问题突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产业链较短、精深加工较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优质特色产品尚未打开市场,粮油品牌影响力较弱。创新投入较少,中小粮油企业普遍缺少研发平台和技术人才,工艺、装备、管理滞后,新技术应用、新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短板。

3.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粮食产销合作主要以简单的代收代储为主,模式单一,深层次、宽领域的产销合作机制有待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仍需优化,存在服务半径小、设备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服务模式有待丰富;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尚不健全,价格监测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粮食法规制度不够健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及统筹整合资源能力不强。

(三)面临形势

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新机遇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立足全局,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强调要以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东阿县沿黄57公里,占聊城市黄河段总长度的95%,是落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东阿县应充分利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区域发展定位,坚定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保护促发展,打造优质粮源生产种植基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2.山东粮食产业强省建设提出新要求

《山东省“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全面提升粮食产业效益和竞争力,通过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齐鲁粮油品牌新引擎、主食产业新高地、“中国食用植物油田”和实施“粮芯计划”等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举措任务,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粮食产业强省建设。这些为东阿县粮食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应紧扣粮食高质量发展主题,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产业升级等方面重点发力和创新突破,开创粮食产业强县新局面。

3.东阿县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东阿县以“阿胶+”产业为抓手,积极谋划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以阿胶文化为灵魂、生态保护为底色、康养产业为支撑的鲁西大健康产业高地正加速崛起。东阿粮食产业应紧抓发展机遇、放大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发绿色健康食品,发扬中医“药食同源”思想,联合阿胶中医药企业做大食品文章,着力打通产品生产、中医药文化传播、养生体验等环节,打造融观赏、科普、饮食、养生于一体的康养旅游新模式,推动粮食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全面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国家、省、市关于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粮食安全核心职能,切实把粮食资源优势转为产业竞争力,构建新时代东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突出优势,补齐短板

因地制宜强优势、补短板,集中资源力量,突出健康、优质优势,积极拓展粮食产业发展空间,挖掘全产业链条的增值潜力,补齐规模短板,强化规模效应,促进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

2.绿色高效,循环融合

立足实际、循序渐进、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立足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种养循环为抓手,推动绿色高效发展,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资源高效利用水平。

3.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提高科技创新意识,结合资源禀赋以及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方式,提升科技引领水平,推动粮食产业升级。

(三)发展目标

通过建基地、提品质、创品牌、强支撑,推动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产业经济特色凸显,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建设产粮大县,打造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强县。到2027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0亿斤以上,培育知名粮食企业品牌2家,粮食产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紧紧抓住土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全力确保耕地面积数量不下滑,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加强优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全县形成2-3种小麦主推品种,稳步提升粮食生产专业化水平。大力推动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发挥农服示范带动效应,实现粮食种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牢牢夯实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

——粮食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持续深入,形成粮食加工企业横向联盟、产业上下游主体纵向联合的协同发展格局。聚焦粮食特色加工和健康主食产业,延伸粮食产业链条,实现优质粮食资源优势向加工增值转化。深入实施东阿小麦品牌建设工程,加强东阿小麦县域品牌培育,争创“东阿小麦”地理标志商标保护示范区,构建品牌化、特色化的粮食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当地小麦品种品质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拓宽粮食产销合作,实现优产优销、优质优价。依托东阿生态优势,发展“粮+驴”种养循环经济,擦亮产业生态发展底色,助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双提升。立足阿胶特色优势,突出创新联动,打造“阿胶+小麦”示范化种植、加工、销售的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多途径提升粮食产业附加值。

——产业支撑体系日益完善。绿色仓储提升工程深入实施,仓储设施现代化、绿色储粮生态化和仓储管理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优化粮食应急网络布局,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构建响应迅速、保障有力、支撑高效的应急保障体系。节粮减损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常态长效治理机制更加健全,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及餐饮消费等重点环节节粮减损取得明显进展。

专栏1 东阿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指标

  

  

2027年

  

生产能力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105

约束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万亩)

49.3

约束性

粮食产量(万吨)

50

约束性

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万亩)

30

预期性

产业发展

粮油加工总产值(亿元)

25

预期性

龙头企业数量(个)

2

预期性

知名品牌数量(个)

2

预期性

优质粮油产业联盟

1

预期性

仓储物流

维修改造仓容(万吨)

17

预期性

智能化粮库覆盖率(%)

100

预期性

应急体系

应急保障中心(个)

1

预期性

应急供应网点

11

预期性

市场价格监测点(个)

11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1.加强耕地数量质量保护

全力确保耕地数量。贯彻“藏粮于地”战略,摸清耕地数量和质量情况,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滑,保障粮食生产基本盘。加强耕地流向管理,明确耕地用途,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到2027年确保全县耕地面积不少于6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0亿斤以上。

稳步提升耕地质量。以综合提高耕地质量、提高高标准农田产能为目标,在铜城街道、新城街道、刘集镇、牛角店镇、大桥镇、高集镇、姜楼镇、姚寨镇、鱼山镇、陈集镇共10个镇街完成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19万亩,确保到2027年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8万亩,力争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深入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通过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先进技术推广等多方面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全力推进东阿“吨半粮”建设,稳步提升粮食单产水平。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农田灌排网络体系,尽量多引河水灌溉,减少地下水开采,保护地下水资源。大力推行深耕深松、测土配方、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增施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稳步提升耕地质量等级。

专栏2 东阿县“吨半粮”建设工程

建设目标:以改善生产条件、挖掘单产潜力、筑牢粮食生产责任为目标,2023年,我创建30600亩“吨半粮”示范区其中高集镇建设22000亩,姚寨镇建设4600亩,牛角店镇建设4000亩。2024年力争创建7万亩“吨半粮”示范区,计划到2025年创建12万亩“吨半粮”示范区。

建设内容:(1)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提高“吨半粮”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紧扣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按照每亩不低于2200元标准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并在示范区全面落实高标准农田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人制度,提升建设及管护水平。

(2)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在吨半粮创建区内实行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管理模式,发挥优良品种增产潜力,集成机械化精细整地、配方施肥等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成立东阿县农业工作督导组和技术小组,建立专家指导和农技人员包片制度,加强巡回培训指导,将“吨半粮”打造成为农业科技示范高地。

2.加快优良品种选育推广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充分利用种质资源普查成果,加强本地粮食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强化优质特色品种研发。坚持以用促保,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联系,深入推进特色种子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在现有师栾02-1、济南17、山农116品种基础上,研发超强筋优质高产小麦品种,满足加工企业配粉需求。结合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水源矿物质含量高的特点,培育具有健康价值的功能性小麦品种,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

加快良种繁育与推广。聚焦重点产业和核心品种,在牛角店镇、姚寨镇、高集镇等生产基础较好的乡镇建设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基地,促进特色产业种子种苗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造区域良种繁育中心。加强优良品种推广和应用,依托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示范带动,重点推广2-3种符合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的优势品种,提升优质粮食生产专业化水平,实现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

3.推动粮食规模连片经营

引导土地集中成片流转。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契机,加强田埂复耕、生产道路整合、废弃沟塘治理,通过耕地小变大、短变长、弯取直等方式,实现“小田变大田”,提升零散边角耕地利用价值,打牢规模经营物质基础。探索以村为单元、以村集体为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体的流转模式,发挥村党组织自身的统筹协调优势,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遵循完全平等自愿协商原则,鼓励农户将土地公开、有偿的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统一规划、平整发包,盘活散乱的农村土地,着力解决分散流转问题。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组织模式,依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农业、土地入股分红、反租倒包等多种方式,深化与农户利益联结、要素链接,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提升单位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链接,筑牢规模经营的利益链条。 

发挥农服示范带动效应。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立足不同作物、不同环节、不同主体的生产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精细化分工和标准化生产,以服务规模化带动粮食生产规模化,促进粮食增产、增量和增效。充分发挥中化MAP智慧农业平台优势,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区域服务中心,通过统一土地治理、统一品牌规划、统一技术方案、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烘干收储、统一品牌推广,打造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的“服务综合体”,实现全程标准化生产。依托鲁望鑫淼等本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针对不愿意土地流转或全程托管的小农户,根据其粮食生产薄弱环节和关键需求,制定“作业菜单”,打造以特色服务为引领的“专项化服务”模式,实现各个环节规模化生产,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建设优质粮食种植基地。以牛角店、姚寨、高集、陈集、新城、铜城为核心区域,发展集中、连片、统一品种的粮食种植,打造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开展规模化种植、绿色高效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促进产销衔接,提高东阿县粮油产业综合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订单生产形式,提高粮油种植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和企业精深加工水平,发展壮大精品粮油产业集群。

专栏3 东阿县优质粮食种植基地建设

强筋小麦种植基地重点建设区域分布:新城街道、铜城街道高集镇、牛角店镇、姚寨镇、刘集镇

优质大豆种植基地重点建设区域分布:牛角店镇、姚寨镇、陈集镇。

(二)提升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

1.培育壮大产业主体

培育粮食产业联合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健全与农民合作的利益机制,加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粮油“产加销服一条龙、农工贸旅一体化”经营格局。积极推进加工企业牵头,产后服务中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种粮大户参与的粮食产业联合体建设,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组建东阿优质粮油产业化经营联盟,引导产业主体加强联合、联营,推进粮食加工企业横向联盟,“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纵向联合,不断提升联合体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鼓励联盟资源共享、链条共建、品牌共创,推进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社会资本合作,促进上下衔接、一二三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强联合,提高东阿粮食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

着力壮大粮食龙头企业。强化县域统筹和政策集成,优先重点支持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参与主体多、发展潜力大的加工企业,鼓励引导现有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以引进资本注入、加强品牌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等手段,多渠道拓宽企业培育发展路径。大力招引优质粮油企业,鼓励粮油精深加工、高端种业集团等在东阿布局,到2025年培育有一定加工规模的企业2-3家。

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经营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企业集团化运行,激发国有粮食企业内生动力,更好发挥其在粮食调控和应急保障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骨干企业进入白名单,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国有粮食企业包袱,推进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彻底分离。鼓励国有粮食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导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推进战略性重组,提高企业经营水平。支持国有企业优化乡镇收纳点,发挥衔接产销两端优势,积极开展对农服务,强化与加工企业合作力度,在发挥主渠道的同时为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发展特色粮食加工

延伸粮食加工链条。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产地初加工,改善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夯实初加工基础。用好东阿特色粮源优势,构建高端种业、种养循环、食品加工、品牌培育、物流营销、农业科技服务和田园观光跨界融合的优质粮油产业链发展格局。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积极延伸小麦产业链条,丰富产品结构,打造“东阿面粉”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动“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经营,实施强链、补链、强链行动,引导小麦加工产业向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功能化方向发展,做精做细小麦专用粉。支持企业通过车间改造、设备提升、引进先进设备,改扩建小麦生产线,促进小麦加工工艺提升、产品升级和节能降耗,提高东阿小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到2027年,年粮油加工能力转化能力达到50万吨左右,粮油加工产值达到25亿元左右。

主攻特色粮食加工。加强东阿特色品种资源挖掘,积极开发传统特色食品和乡愁食品。依托东阿小麦“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传统中医药优势,积极打造具有东阿地域优势和特色粮油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强化市场需求导向,走专用化、订制化、健康化发展路线,充分发挥好粮油示范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引导企业增产品、提品质、创新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专用、特色型面粉产品,支持企业开发蔬菜面条、黑麦面条、石磨面条、杂粮挂面、驴肉包等产品,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选准主导品种,探索发展鲜食玉米,药用玉米淀粉。鼓励企业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加强绿色食品认证。到2027年,特色粮油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

3.打造健康主食产业

加强主食产品体系建设。按照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等要求,鼓励企业发展全谷物主食、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功能性食品。积极发展预制主食,鼓励发展馒头、面条、包子、饺子等传统主食,鼓励主食加工企业参与“放心早餐工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主食加工配送为支撑,以连锁早餐网点为载体,建设布局合理、经营规范、品种丰富的餐饮服务体系。推广“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等主食产业新业态,探索“药食+养生+个人健康管理”经营新模式,推动东阿主食产业做优做精。

强化主食营销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与优质电商平台的营销合作,构建“田间-餐桌”、“牧场-餐桌”粮食产销新模式。将食品产业纳入全县重点支持目录,以乡镇为单元统筹优化粮食资源和产业,引导龙头企业重心下沉建设原料专用基地,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创建“第一车间”“乡村工厂”,提升原料基地、产地加工、仓储保鲜等设施装备水平,建设一批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规划建设特色食品产业园,加快推进本地特色优质资源价值转化。

专栏4 东阿县主食产业提升工程

1.以打造产业综合体为引领,培育荣康石磨面粉、三利面粉、食为天面粉、天裕面业等粮食加工企业,建成东阿小麦加工产业基地。

2.在优选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主食产能提升项目,形成日加工小麦能力达1000吨,开发推出面粉、挂面、馒头、驴肉包等多个预制面食。

3.规划建设1个食品产业园,推动主食产业集聚发展。

4.加强粮食产销合作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运作,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产销协作,利用好粮食交易平台、粮食产销洽谈会等渠道,积极参与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和优质粮油产品展销会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拓宽粮食产销合作,发挥好东阿小麦生产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双向产销合作交流。不断强化与主销区需求大省的产销合作,与粮食主销区签订粮食产销合作协议,深化合作机制,研究建立收储基地、保供基地,争取粮食“应销尽销”,畅通粮食流通渠道。加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沟通合作,吸引育种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医药制造企业在东阿建设种植基地,开展良种订制化、高端原料订制化、私人产品订制化等多种订制化产销模式,从“卖原粮”向“卖良种”“卖好粮”转变,多方位提升粮食生产效益。

专栏5 东阿粮食订制化产销模式

1.良种订制。加强与中国中化、隆平高科、山东登海种业等国内种业企业联系,吸引种业企业通过自建基地、订单种植、参股合作等方式到东阿定制粮源,聘请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小麦良种繁育产业,推动粮食产业从“卖原粮”向“卖良种”转变,实现“优粮优价”,提升粮食产业种植效益。

2.优质原粮订制。探索“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合作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割”的管理模式,在提高全流程全链条掌控小麦品质能力的基础上,将东阿打造成优质、生态、绿色、无公害原料生产基地,吸引有机绿色食品企业、医药制造企业开展高端食品原料订制化种植。

3.私人会员订制。依托东阿阿胶品牌知名度,发展代种代管绿色麦田、会员制私人订制产品等服务模式,走“小而精””优而美”的产品道路,实现优质小麦产品从田间直接到餐桌,创新农业营销模式,提升小麦品质和附加值。

5.做响东阿粮食品牌

提高东阿小麦知名度。围绕“抓基础、建体系、保质量、创品牌”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加快打造东阿粮食地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体系,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重点支持东阿小麦县域品牌培育,争创“东阿小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内涵。积极参与“齐鲁粮油”“聊城面粉”等公共品牌建设,做好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推进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推广使用,打造一批黄河地理标志产品。深挖黄河流域历史底蕴和东阿文化内涵,支持本地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本土品牌,丰富东阿品牌体系和价值内涵。积极打造“荣康”等本地特色粮食品牌,培育糯玉米、大米等品牌,全面提升粮油产品竞争力。

强化品牌营销推广。积极进行“东阿小麦”营销推广,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营销,推进加工企业入驻“好粮有网”平台,利用电视、短视频、机场、地铁、高铁、社区、“放心粮油”营销网点、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等线上线下渠道对东阿粮油产品进行全维度、深层次的阐述,推动传统粮食企业数字化转型,拓宽推广渠道。实施电子商务突破行动,鼓励发展“互联网+粮食”“电商直播”“云逛街”等新模式、新业态,通过充分挖掘粮食产品的地域特性、健康特性、口感特性,让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融合,创新消费模式,丰富消费场景,引领消费升级,提升价值空间。积极成立营销团队,健全营销网络,鼓励“东阿小麦”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积极参加各类粮食交易会、粮博会、展会和推介会等,助力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不断提高“东阿小麦”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带动力。

专栏6 东阿小麦品牌建设工程

1.建设3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依托中化农业、产后服务企业等全面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防治、统一机收、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利用2-3年大面积推广,提升优质专用小麦的规模化供给水平。

2.加强东阿小麦地理标志产品认定保护。组织制定东阿小麦区域品牌标准,开展品牌征集、审核推荐、推选认定、培育保护等工作,加强东阿小麦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对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惩处力度,完善东阿品牌保护机制。选取3-5个乡镇集中试点示范,制定东阿小麦品牌标准1项,小麦强筋标准1项,品牌培育方案1项,优选企业品牌3个、产品品牌5-10个。

3.加强东阿小麦销售渠道布局。遴选优质企业授权使用东阿小麦,建设东阿小麦线上线下品牌旗舰店、专营店,支持本县企业在京津冀、济南等地建设销售专柜、零售店、专营店、销售服务中心。

4.加强东阿小麦品牌宣传营销。举办东阿小麦推广活动,加强组织宣传、品鉴比赛、产销衔接、营销运营活动,遴选5-10个东阿小麦产品集中宣传推介。运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开展“东阿小麦”。

(三)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1.发展种养循环经济

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着力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种养加结合循环发展”的发展路径,擦亮产业生态发展底色,让产业种养回归生态属性,争取实现粮食产品零农残、养殖业零抗生素、畜牧粪便零排放的“三零”生态循环发展。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农民参与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促进贫困农户与大户、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集合资金、土地、设备等元素建立种养循环经济体系,拓展优质产品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收益。

推进种养结合产业模式。贯彻循环、融合发展理念,构建优质小麦生态循环产业链,充分利用全县驴产业养殖、加工优势,积极推动种养结合,着力构建从粮食种植、食品加工、饲料生产、畜禽养殖到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粮+饲料+驴”结合,“粮+肉”融合,打好“粮+驴”产业名片,打造从田园到餐桌的小型田园综合体,助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双提升。紧密结合本地独特康养医药等优势资源,推广循环经济,打破粮油生产传统经营模式,实现粮食规模化种植与毛驴养殖融合循环发展。

2.推进食药产业融合

培育“阿胶+小麦”共同发展产业体系。立足阿胶特色优势,突出创新联动,借助阿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及知名度,设计提升粮食产品。构建食药产业体系,培育“阿胶+小麦”共同发展产业体系,探索以阿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粮食产业为支撑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二产”带动“一产”联动“三产”,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创新融合,共担共享,通过保底收购、分红等产投融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造“阿胶+小麦”示范化种植、加工、销售相结合的生态产业、富民产业。

积极发展食养药膳预制菜产业。面向特殊人群,食养药膳与现代食品科技预制菜相结合,发展药膳预制菜产业。加快高端预制菜智能生产项目建设,依托冰点云仓冷链物流产业园抢占“新赛道”,打造省级预制菜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动直播基地建设,实体运作“东阿县黄河农村电商文旅联盟”,实施品牌强农计划,与“聊胜一筹”区域品牌深度融合发展。

3.促进“粮+旅”深度发展

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粮食食品文化资源,拓展粮油生产功能,主动融入文旅、田园景观,打造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形成以农事体验、美食品鉴、民俗参与、田园文创、田园观光为主题的优质粮油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沉浸式粮油文旅项目,设计建设“麦田乐园”,依托种植基地、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打造蕴含农耕文化和企业品牌的旅游基地、网红打卡地、特色观光旅游体验区,推动“优质粮油+文创”“优质粮油+会展”等新产业新业态,吸引周边居民及省内外游客打卡、研学,为产业发展赋予新的生机活力。做好“康养文旅融合”文章,擦亮“阿胶养生、黄河怡情”旅游康养品牌,充分挖掘阿胶产业优势和文化内涵,持续丰富东阿阿胶城、阿胶世界、毛驴博物馆业态,加快建设博医馆、百草园等中医药文化展示体验平台,做大“黑驴王子”驴肉火锅品牌,研发阿胶奶茶、毛驴公仔等网红文创商品,将生产场景融入互动体验,多方位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四)加强产业支撑能力建设

1.推动仓储设施现代化升级

加快仓储设施改造。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对现有可用仓容进行设施维修和改造提升,加强仓储设施整合集聚力度,全力提升储粮现代化水平。紧扣绿色、生态、环保、节能要求,推广绿色仓房改造,加大新型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应用,推广现代粮仓功能性结构和仓型。推广绿色生态储粮技术、现代装卸技术、高效进出仓技术、智能化技术,提升自动化清理干燥和运输调度智慧化水平。提升仓房的气密和保温隔热性能,大力推广(准)低温储粮、多参数多功能粮情监测、智能仓储管控等先进适用的粮食仓储新技术,优化接发和清理工艺,打造一批符合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生态化储粮管理新要求的新型粮库,促进粮食保质保鲜、长储长新。全面推进储备粮承储企业信息化建设,按照监管全覆盖、业务全知道、现场能看到的目标,加快推进“一整两通”全覆盖,加快动态远程监管,粮情在线监控,信息互通互享在粮食储备库的普及,实现与省平台视频通、数据通对接,全面提升地方储备粮动态监管水平。

提升仓储精细化管理水平。实化评价标准,优化作业流程,进一步完善仓储管理规章制度,务实管理举措,全面提升仓储规范化管理水平。强化流程管控、数量管理、质量管理、仓储监管、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提高仓储综合管理效力,促进粮食储备库在硬件条件改善、管理能力提升、业务流程规范和环境设施美化等方面取得实效。着力以仓储人员配备、设备优化配置、业务流程落地、安全生产标准化、岗位业绩考核为抓手,规范粮食的日常保管、进出仓、轮换出售等业务流程及管理手段。

专栏7 东阿县绿色仓储提升工程

以现有储备粮库为基础,以国有企业为示范引领,加快粮食绿色仓储升级改造。库区及仓房主体方面,进行仓顶防水、隔热改造。发展分仓储存升级技术,根据粮食质量品类进行分仓储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标准,完善现代粮仓功能性仓型和功能性构造。

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包括低温准低温技术、充氮气调储粮技术等;利用新型反射隔热材料和复合保湿材料,对现有仓房进行气密性、隔热性提升改造,并配套控温工艺,达到准低温储粮技术要求。推动智能化升级,包括智能化仓库管理、多参数粮情检测装备、巡仓机器人等,提升高效设施设备应用、自动化清理干燥和智慧化运输调度水平。

2.提升产后收购服务水平

合理布局优化服务。结合不同主体的实际情况,以粮食生产的集中度、总产量、服务功能的辐射半径等为重要依据和原则,兼顾考虑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产业集聚效应的强弱、市场繁荣程度的高低等实际情况,优化产后服务中心布局。引导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加强运营管理,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巩固拓展建设成效。鼓励收储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企业等各类主体整合现有资源,建设专业化、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着力提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服务水平,夯实“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基本服务,拓展“代检测”“代运输”等增值服务业务,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增强持续运营能力。鼓励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拓宽产后服务范围,提供深度清理净粮服务,探索开展烘干、清杂、除尘、杀虫一站式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创新经营方式。成立县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联盟,打造服务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即各服务中心之间通过多种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挥各自的长处,互相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形成既独立服务,又互相补充,做到既分工也合作,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粮农多元服务需求,实现合作共赢。加大设备的改良投入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运营水平、降低运营成本。通过科学、合理、充分利用设备,增加烘干品种、拓宽经营业务,提高利用率,减少闲置时间,提高生存能力。

3.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加强粮食价格监测预警。优化粮食价格监测点布局,在现有网点基础上,将部分应急供应网点纳入预警监测范围,到2027年全县布局11个粮食价格监测网点,实现乡镇粮情监测全覆盖。制定市场巡查工作方案,及时开展市场巡查,建立常态化市场巡查机制,强化对报价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多方激励,稳定统计人员,提高专业水平,进一步把好数据源头关,精准掌握第一手价格资料。联合多部门定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粮食种子市场情况、小麦市场价格情况、化肥市场行情等专项调查,及时形成数据精准、内容翔实、建议可行的调查报告,提升分析预警水平。充分利用政务媒体,在重要节日、特殊天气及突发事件下,多渠道多频次发布重要粮食产品供销及价格情况,正向引导涉粮舆情,科学稳定市场预期。

优化粮食应急网络布局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统筹规划应急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网点布局,满足全县粮食应急供应需要。按照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有一个粮油产品供应网点的原则,布局11个粮油应急供应网点,作为紧急供应口粮的销售点,突破应急保障“最后一公里”。通过“应急配送中心+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保障网络的建设,构建响应迅速、保障有力、支撑高效的应急保障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应急响应速度,确保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调度需求,采用综合接入、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管理方式,实现各级部门之间的网络化应急指挥协同,保证粮油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保障到位。

完善应急供应管理机制。严格审查应急储备成品粮油代储资格,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或经营规范、卫生环境好、管理严格的粮油经销点,优先选择有低温(准低温)储粮条件的企业作为应急供应网点。粮食应急保障企业平时自营、急时保供、战时应急,将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与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应急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应急保障效能。加强对代储企业的监管,不定时开展成品粮储备库存检查。实时评估修订《东阿县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完善日常监管与应急调度管理机制,优化调控调度流程与措施,强化粮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应急预案宣传培训,组织开展实战化的粮食应急演练,配齐配强粮食应急管理人员。加强舆情引导,稳定社会预期,确保粮食市场平稳有序。

4.强化科技人才队伍支撑

发挥政府部门主导推动作用,以县域为单位,加强与国家粮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农科院等科研机构联系,征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定期组织研究机构与企业对接,筛选和定向推荐相关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推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技术升级。构建“产购储加销”与“科技兴粮”“人才兴粮”的联动机制,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互动平台,发挥专业技能人才和科研力量的“兴粮”作用。加大从社会公开招聘专业管理人才,支持政府或企业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部分岗位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组织企业“走出去”引才,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加强相关专业培训,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粮食人才,保障粮食系统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建立适合粮食收储企业的利润考核标准与薪酬激励机制,深化粮食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加强工作力量,科学设置岗位,确保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5.促进全链条节粮减损

强化监督,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全民参与、社会协调推进的体系机制。围绕全链条上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制定节粮减损具体实施方案,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提供具体制度保障。收购环节重点提高粮食烘干率和推动产后服务发展。仓储环节加强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建设绿色低温仓储设施,推动农户和粮库储粮先进技术应用。运输环节发展新型粮食运输装备,提升粮食运输现代化和装卸智能化水平,促进“四散”技术发展。加工环节支持企业发展先进产能,引导适度加工,大力发展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消费环节倡导光盘行动,鼓励支持餐饮企业提供小份菜,鼓励分餐制,按需供给,支持餐饮企业履行提醒义务,引导顾客文明用餐、节俭消费、抵制餐饮浪费。充分利用世界粮食日、粮食科技活动周和粮食安全宣传周,开展粮食安全与节粮减损科普教育,强化少年儿童爱粮节粮意识。借助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爱粮节粮,提高社会爱粮节粮意识。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粮食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粮食的工作方针、政策,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决策部署,贯彻执行好山东省、聊城市党委和政府相关决策部署,加强与财政、工信、农业农村、市场、应急、交通运输等部门协作配合,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明确职责分工,细化推进措施,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把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切实落到规划实施的全领域、全过程,牢牢把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2.完善支持政策

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统筹利用优质粮食工程资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设施专项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粮食收购信用保证基金及其他相关专项资金,综合运用贴息、奖补、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统筹安排好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资金,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品牌培育、仓储设施、营销平台等。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粮食产业的投入。建立健全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制度,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粮食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加强与税务部门沟通协调,切实将有关粮食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确保粮食企业各类税收优惠应享尽享。

3.强化服务保障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搭建系统性的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经济运行监测预警预测体系和纠偏机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4.推动规划落实

健全规划工作协调机制,分解规划目标,责任落实到县各部门和乡镇,加强组织协调,压实工作责任,逐年推进、逐项落实。集聚多种要素,动员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机制,合力高效推进规划实施。注重宣传引导,典型引路,遴选典型范例,讲好粮食产业发展故事,分类探索全面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强化规划评估考核激励推进,坚持结果导向,注重实施效果,有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