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县南湖行知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东阿县南湖行知学校
2024-04-25

东阿县南湖行知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与此,我校全面推进劳动课程教育,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科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坚持育人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2.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构建覆盖三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有所侧重的课程结构。

3.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课程内容选择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从学生生活本身入手,结合当下社会实际选择课程内容,强化课程的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4.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劳动课程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从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5.注重综合评价。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既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关注劳动成果,更关注劳动过程表现。平时表现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

6.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重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劳动安全意识培养,注重课程实施中的安全保障,制订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并建立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确保劳动课程安全有序实施。

二、制定好劳动计划

1.开学初,按照集团劳动教育课程落实机制和方案,制定适合本校开展的劳动课程方案,明确校劳动课程实施目标、团队架构、管道运行和达标验收机制,在开学后两周内结构执行校长,对接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中心主任,做好进一步优化,形成最终方案报集团。

2.各年级明确开设的劳动项目清单内容,确定劳动场域、实施方案和标准,开学前组织会商,制定具体的劳动课程实施方案,明确本年级劳动课程的达标验收机制。

3.学生成长中心负责组建劳动课程实施团队,聘请课程专业指导教师,课程活动开展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技术指导。

4.校长是课程实施第一责任人,带领打通“学校—中心—年级—班级—个人”之间的“管道”,确保劳动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1.在课中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与劳动课的兴趣,使劳动实践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了解没有劳动的创造,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的学生要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来了解社会,学好本领,将来去改造社会。

2.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劳动意识。学生家长希望孩子把书念好,多学些知识,只要考出好成绩,家里其它事都不用管。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们不懂得教育方法。相反,家长们只有为孩子不主动完成作业而烦心,为孩子每天过量的消费而头痛。我们的学生在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知道父母的生日,在将吃不完的零食弃之路边时却很难想到留一点给长辈。因此,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意识还要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悟。

3.引导学生去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父母的职业特点。作为老师要让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做亲身体验,并交流畅谈体验的酸甜苦辣......学生心灵中那份对父母长辈的亲情必然被激活、催化起来,产生强烈的深刻的生命力,为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创造条件。

4.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要通过一定的劳动实践来进行,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每天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劳动,由简单到复杂。不光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求“家里的事情主动干”,“不会的事情学着干””“集体的事情抢着干”等。

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劳动教育是一门学科,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可概括为: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育美、育德、育性、育智、育食;三是用劳动、技术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劳动育美。通过参与简单的剪纸、衍纸、篆刻、烙画制作活动,让学生了解制作需要的基本材料,初步学会规范使用相应工具,按要求和步骤进行简单作品制作,体验传统剪纸工艺制作过程。初步运用文字及图画表达自己的方案构想,对工艺作品进行简单评价。感受传统工艺的奇妙,对工艺制作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形成乐于动手的劳动态度。

2.劳动育德。通过开展职业体验、洗手间课程、种植课程等,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体会不同行业的艰辛和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亲身体验培养自己与他人交际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而丰富的个性品质。

3.劳动育性。通过开展攀岩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卫生区课程,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从根本上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能力,促进生命成长,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劳动课程教育,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乐趣,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形成良好的劳动品性,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培养团队意识,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升自主生活能力。

4.劳动育智。通过科技馆研学,了解与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能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5.劳动育食。借助文明家庭建设活动,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会3—4道菜肴的制作,体会父母的艰辛,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建设和谐的亲子关系。帮助家长进一步提升对正确教育理念的认知,成为文明生活的传播者、创造者,成为民主、和谐家庭的建设者,共同建设文明、民主、积极向上学习型家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习惯,从三餐的制作中,享受美食,体验生活的美好。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各有所长,又相互补充。我想我们劳动教育价值所在就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是劳心者还是劳力者。劳心者,引领形而上的发展,劳力者,贡献社会,造福子孙,就像袁隆平院士,种了一辈子水稻,种出来了个工程院院士、农业专家,养活了上亿的华夏儿女,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