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高集镇和鱼山镇
11371524MB280546XW/2023-26842984
2023-11-15
东阿县政府办公室

“乡村文化振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高集镇和鱼山镇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高集和鱼山.jpg

       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东阿县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着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建强文明实践阵地,打造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文化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强心铸魂。

       本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新城街道、姚寨镇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发布会,分别介绍了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取得的典型经验和下步工作打算。

内容实录

发布辞】

高集镇文化振兴发布辞

高集镇党委副书记  王胜林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社会各界人士长期以来对高集镇各项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近年来,高集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三提三敢”工作要求,锚定“工业强镇、农业重镇、文旅名镇”发展定位,把文化振兴作为我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建引领、文化铸魂,让文化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赋能。

一、筑牢文化阵地 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一是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高集镇充分利用现有的活动场所,将其打造成文化振兴的重要阵地,全镇47个自然村均设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镇区建有廉洁文化广场、前王广场,为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干净舒适的活动场所;以现有活动场所为阵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知识讲座、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各新村设立文化管理员、协管员助力文化振兴,保证了高集文化工作上下联动,相互补充。

二是丰富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我镇积极组织开展广场舞培训、书法培训、阅读、宣讲等活动,积极协助县文旅局开展送戏下乡、电影放映等活动,同时各村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开展由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性文体教科活动,农闲时多项活动参与达1000余人次,为全镇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气氛。

二、培优文化队伍 擦亮“黄河儿女”品牌

高集镇以文化振兴为引领,以文明实践为抓手,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整合人才队伍,成立高集镇“黄河儿女”志愿服务队,深入实施“五员 五化”志愿服务工程,推进全镇文化振兴工作纵深发展。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惠民演出70余场次;组织“三下乡”活动10次;以书法、唐诗宋词等为载体,举办各类活动18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等,开展理论宣讲、宣传推介等活动23次;在建党节、国庆节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次。成立“黄河儿女”普法志愿者联盟,开展系列普法活动10余次;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受益家庭已有1000余户。

三、发展文化产业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非遗美食进万家。坚持“非遗”带动,擦亮“非遗”美食名片,高集美食“三宝”烧鸡、锅饼、豆腐皮在市县享有盛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冯氏锅饼”纯手工制作,外脆内软,全年累计销售近5万个,年销售额超100万元;程楼百年传统工艺手工豆腐皮,薄如纸张,筋似皮条,每年销售10万余斤,年销售额近100万元;高集烧鸡以旦镇烧鸡最享盛名,老汤烹煮,人工熏制,每年有近万只烧鸡销往省内外各地。

二是手工制造名天下。围绕“山东手造”工程,高集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徐庄灯笼、旦镇琵琶等手造产品,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旦镇琵琶作为东阿特色手造产品,参加“山东手造·东阿有礼”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徐庄灯笼获得“首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奖。

三是一村一品提质效。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电商”,高集镇围绕以苑庄艾云果蔬、大侯蜜薯、小贝梨、潘赵桃、庙杨苹果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开设职业农民电商培训班,目前已初现成效,艾云果蔬线上平台每年销售额近100万元,大侯蜜薯电商平台首月营业额近20万元。

下一步,高集镇将继续深挖乡村文化资源,强化文化赋能,努力以文化振兴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池春水”,多措并举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让乡村文化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鱼山镇乡村文化振兴发布辞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鱼山镇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近年来,鱼山镇以文化建设为抓手,立足沿黄区位优势和文旅资源优势,统筹推进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绘就乡村文化振兴“新图景”。

一、立足本地特色,增强文化底蕴。坚持以文铸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在曹庙、单庄村成功举办“楹联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户和临街商铺制作楹联500余幅,先后获得“山东省楹联文化镇”“聊城市楹联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成立东阿县书法家协会鱼山分会,每月农历十九组织开展书法交流活动,为书法爱好者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为弘扬传统文化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对陈宗妫故居、孙秀珍烈士墓等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力度,组织开展传承清廉家风、红色故事宣传等主题活动,扩大文化影响力。

二、整合资源优势,强化阵地建设。坚持抓基础、强阵地,充分整合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广场等文化活动阵地,高标准设置矛盾调解、理论宣讲、图书阅览等多个功能室,夯实文化发展基础。聚焦群众文体需求,新建村级文化广场4处,更换提升健身器材,搭建活动平台。高标准建立农家书屋,实现54个自然村全覆盖,免费为村民提供农业、文化、科技等各类书籍,丰富和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实用技术需求。

三、聚焦群众需求,丰富文化活动。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村级文艺队伍作用,常态化开展图书阅读、戏曲进乡村、小戏小剧展演、广场舞、电影放映、乡村“村晚”等文化活动,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文化大餐。充分发挥东阿县书法家协会鱼山分会重要作用,组织开展新春送福、“颂黄河精神 展鱼山风采”等专题书法活动,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营造浓厚氛围。

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文旅融合。鱼山镇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鱼山曹植墓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鱼山梵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山曹植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围绕文化旅游特色产业,我镇借助“一山一水一名人”资源优势,结合鲁森旅游公司,开展研学活动,同时沿旅游路、黄河大堤发展休闲采摘农业带,打造小店西瓜、王古庄黄金梨等特色采摘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五、深化文明创建,弘扬文明乡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倡导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向上向善良好社会风气。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用身边事带动身边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立党员暖心、扶老助幼等志愿服务队,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每月组织开展理论宣讲、爱心义诊、走访慰问等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

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下一步,鱼山镇将持续挖掘辖区文化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新思想、讲述好故事、传递正能量,积极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

答记者问

高集镇答记者问

 

问:我是聊城日报记者。请问,近年来高集镇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亮点工作是什么?

答:近年来,高集镇以文化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以文化发展点亮华美乡村蓝图。承载着特殊文化属性的徐庄村灯笼项目,也一直坚持融入大局谋发展,服务大局求作为。

徐庄灯笼项目位于高集镇徐庄村,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发展传统工艺手工编织灯笼。2016年徐庄村成立山东东阿九禾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专项发展系列铁丝编制艺术品,聘用专业设计团队,建立自己的商标和品牌。

该项目积极引进外来创意理念,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产品远销西安、河南、云南、上海、台湾以及东南亚等。近年来,徐庄村的“手工铁艺灯笼”先后荣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大赛优秀奖、2019“泰山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铜奖。2020年7月,被评为省级产品名品村,2021年5月,被评为市级非遗传习所,2021年6月,《铁丝灯笼--徐庄铁丝编制技艺》被评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非遗文化产品,由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徐庄铁丝编制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庄村通过发展灯笼产业,解决了在家村民的就业问题,每户每年可增收一万多元,为我镇树立了先进典范。

鱼山镇答记者问

问:我是东阿融媒记者。近年来,鱼山镇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工作成效?

答:近年来,鱼山镇以“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文旅兴镇”为工作导向,借助沿黄区位优势和文旅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采摘农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鱼山曹植风景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实施鱼北村鱼中村鱼南村乡村建设项目,项目完成后,将大幅提升鱼山曹植风景区周边形象,扩大旅游体量,增强游客体验感。整合特色村庄文化、旅游和农业资源,培育“文化旅游+果蔬采摘”特色产业,沿旅游路、黄河大堤发展休闲采摘农业与观光农业,打造鱼山大米、王古庄黄金梨、鱼北樱桃、张庄甜柿等农业品牌,其中八斗贡米和鱼姑米被国家农业部确认为绿色食品,鱼山大米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国家地标”,鱼北村被评为第四批全省景区化村庄。多点串联鱼山曹植风景区、陈宗妫故居、孙秀珍烈士墓等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研学实践、廉洁教育、红色宣讲等主题活动,扎紧文化之根,筑牢文化之魂,让特色文化迸发新活力。结合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民俗展演、戏曲演出等文化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下一步,鱼山镇将紧抓发展机遇,以文旅资源激活“发展引擎”,以乡村旅游撬动“周末经济”,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